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和亲友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上海科技大学2017级物质学院物理学专业本科生陈昊。今天很荣幸可以站在这里,与诸位分享、回顾过去四年的精彩。
记得四年之前,我,一个懵懂的高中生,第一次踏入上海科技大学的校门,在学院的报告厅,见到刘志院长,各位老师和尚且青涩的同学们,恍如昨日。倏尔之间,我们已踏上了离别的站台。大学时光,人生最美的年华,多少的酸甜苦辣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回忆,而作为上科大学子,我们在这四年中汲取更多的,是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热情和思维方法,是勿忘初心的科研信念与执着,相信这也会是我们未来人生发展的不竭动力。
刘院长曾给学生三点忠告:做聪明人,脸皮要厚,要有尚武精神。我这个人生来愚钝,也比较怂,现在看来唯一做的差强人意的就只剩“脸皮厚”了。在我看来,“脸皮厚”有两重含义:一是勇敢承认自己的无知,向他人虚心请教;二是毫不掩饰自己的无能,向他人寻求帮助。作为一名基础科学探索者,可以自由地、毫无负担地一直保持学习的心态,保持最纯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追问,不断求索,这是⼀件多么奢侈的事情。满⾜求知欲,探索未知世界,这是我们作为科学工作者的特权和任务。我在耶鲁大学学习期间,发现那里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打断老师,提出一些stupid questions,引发全班的讨论;老师们也会耐心倾听每一个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逐渐学会了放下面子,养成了学习过程中有疑必问的习惯,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效率。后来,在我的毕业论文答辩提问环节,评委老师也向我提出了几个十分基础的问题。在与他们探讨的过程中,我偶然瞥到了老师们欣慰的眼神,于是突然开始怀疑:或许坐在下面的评委老师,以及耶鲁大学那几位学术水平远在我之上的学生,并不是真的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感到无比困惑,需要他人帮助解答才能想通,而是借着这个小小的疑问,点燃大家自由提问和讨论的氛围。这与纯粹的承认无知、追求真理,又是不一样的境界了。我由衷地钦佩他们。这就像我高中的一位恩师说过的一样:“知识固然重要,但探索知识的方法、过程以及体验更为重要,知识只是这些东西的载体。”刘院长的三句忠告时常在我耳边想起,在幽暗曲折的日子里激励我勇往直前。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可以同各位一起,做脸皮厚、有尚武精神的聪明人。
自去年疫情以来,已经有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凝聚态物理学奠基人菲利普·安德森先生以及我们熟悉的物质学院前副院长宗家洸教授在内的多位科学家前辈离开了我们。巨星的陨落让我们感到无措,但我们不能永远躲在巨人的庇荫之下,由前辈引领着埋头走路。人类文明发展的接力棒即将递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纵使做不了闪耀的巨人,也要努力做一颗光环下小小的星星,为推动时代进步做出哪怕一点点贡献。我想,这就是对已故先辈们最好的致敬。我们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国际格局瞬息万变,科技革新进入新阶段。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涌现,正待我们昂扬入场,加入人类智慧的伟大冒险中去,一切都是那么激动人心。但在跃跃欲试之余,我们也要认识到:时代的特点是浮躁和浅薄,人很容易受到时代的裹挟,甚至一生都无法跳出时代性的偏见和傲慢。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一起在先贤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不过,无论我们站的多高,我们离天依然是很遥远的。
我为自己作为一名上科大的学生,能与在座的各位共度四年,感到骄傲,但现在要说再见了。大学毕业之前,我们是亚里士多德,是达芬奇,是斯科特船长,是丘吉尔爵士。我们希望了解这个世界的一切。而今天的毕业典礼是古典时代通才的葬礼。毕业之后,我们是科研工作者,是工程师,是程序员,是一颗颗专业的螺丝钉。每个人都是一部浓缩的文明史,我们所回望的大学时光,是一个落幕的,人类文明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