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院郑晓琪:迷茫时选择难走的路

时间:2019-08-19浏览:1077设置

个人信息

郑晓琪 2015物质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科生

来自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

在校总GPA:3.76

录取收获:

  •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材料PhD全奖

  • 马里兰大学材料PhD全奖

  • 密歇根州立大学材料PhD全奖

  • 特拉华大学材料PhD全奖

  • 波士顿学院化学PhD全奖

已决定前往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攻读PhD学位

在校荣誉:

  • 20172018年院长奖学金

  • 2015-20162016-20172017-2018年度三好学生

  • 2017年海外交流奖学金



@我在上科大的故事

无论个人故事的结局是怎样轻笔书写,我想我们19届的每一个人都在上科大拼命长大。正如很多人倾注了激情和理想的这片平静校园也同样在四年里给予了我莫大的热忱和希望,四年匆匆结束,我确实想不到其他任何一个比上科大还能够点燃我并且成为真正的梦开始的地方。

—— 2015级材料与科学工程  郑晓琪


学业之上:成长是自己的事情

我喜欢科学,所以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念STEM专业,具体来说更像是排除法做完之后选择了MSE(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或者说MSE中有化学有物理有生物也有信息,我觉得丰富、有更宽广的空间探索、可能好玩儿。懵懂地进入大学,哪怕为自己定好了大方向,站在十七八岁之交,还是会迷茫、会不知所措。

如果一个人没有动力学习的时候,其实随波逐流地上课也变成了一件很累的事情。最开始的一段时间,虽然出现在课堂上,但我从来不问问题,因为我真的没有在思考呀。什么原子结构、波函数、薛定谔方程,一个走神儿,听不懂了,心里想着,好吧,下课我去问一问。事实是,下课之后往往觉得问题又没那么重要了,也不知道就算理解了电子的分布概率又能怎样呢,得过且过一下吧。

可是年轻的小孩谁会没有点儿心气儿呢,可以立志做大牛、可以只想做个勤勤恳恳的工作者,但绝不能想当个浑水摸鱼的人。自己想拉自己一把之后,就会发现学校提供了太多的资源和只要伸出手就能抓得住的机会。拥有充实的大学生活和培养自律的学习能力,在这里真的太容易实现。多样化的课程内容设置、充满挑战的课程难度、老师同学们对知识炽热天然的探索心、学业与科研相辅相成的培养模式,都使我很快地就找到了在材料化学上的专业热情和兴趣点

参加运动会开幕式(二排左四)



科研生活:我被点亮的时刻

无论在初始的专业选择时有多想象澎湃,我依旧在开始认真的职业规划时开始犹疑——成为一个材料科学家/工程师对我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吗?“那我就去找一个实验室真正地感受一下吧。”所幸无论是从学校、学院还是教授们,都支持且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本科生体验和参与科研生活的大环境。于是在大二时我在无机化学课上认识了林柏霖老师并且加入了他的课题组。

这其中有太多点亮我的时刻,无论是科学知识本身、抑或是对科研的思考,分享两件点滴小事。

第一次做组会文献调研报告时,我选择了一个当时感兴趣的氮单原子掺杂催化的主题分享。在我分享之后,有同学质疑我所展示的氮单原子掺杂碳材料的构型从化学的角度来说有些问题,我说出自己干巴巴的理由后,林老师反而告诉我,要做一个敢于质疑一个well-established的模型并从背后的化学原理去支撑思考。“做一个有态度的研究者”,他这样告诉我,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这还要加上扎实的基础和思考的勇气。

另一件我很喜欢的事情就是每周一次的Journal Club,每周都可以从自己看的文献中分享一篇最喜欢的给大家,讲讲亮点,挑挑刺。在最开始读了一段时间的文献之后我发现,每一篇paper就是一个故事。原来科学家也是创作故事的人!我也希望讲出来有趣的故事。有一天晚上,我看一篇想要分享的文献时,突然一个“如果我是审稿人我肯定会问他们xx问题”的念头扎进我的脑海,我有点哑然失笑,我还没发过paper呢,一个刚刚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哪家杂志来找我当审稿人呢。可是后来这样的念头越来越多,还出现过其他的比如“哇,这个亮点,这个工作也做得太漂亮了吧,如果我是编辑肯定会恨不得给他们加一个如何如何的推荐语”。

加入到林老师的课题组是我真正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把对课业和科研的热情联系在一起并且爱上的转机,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有成就感、更多喜欢一点自己在做的事情。大概所有的年轻人都害怕成为和接受平庸,而在上科大饱满的科研生活让我体验到拥有真正的追求是可以为人生带来持久的快乐,属于自己的研究风格可以让人真的拥有独一无二的特质。

林柏霖课题组15级本科生合影(左三郑晓琪、左四林柏霖)

与林柏霖老师合影

与刘海铭老师合影

其实科研点亮我的时刻除了带我走出青年时期有理想有梦想也无法避免的迷茫、挣扎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学校的培养机制使我能够接受科研上的系统教育,而学院提供的先进科研条件又使得我能够在具有大视野、好科研品味的老师们的指导基础上做敏锐、创新的工作。

就比如固态核磁吧,国内高校本身少见,又因为还不是自动化设置的仪器、基本上研究生都没几个人允许使用,我却在大三下学期开始,有机会在刘海铭老师的帮助下学习固态核磁的知识,用到、学到甚至可以单独操作,并且在林老师和刘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借助固态核磁开展了相关课题,并且这段经历也令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所有人都希望成为一个博览的人和试图用更交叉的思维去扩宽某个科研方向边界的同时,有所专长依然重要。

科研注定会占据我的故事的大部分篇幅,因为除了对个人小我的人生指引与启迪,这段经历里更有对大我的鼓气——我在上科大遇到太多人,我的老师们、我的同学们,他们拥有赤子天真的好奇心,又拥有饱满的社会责任感;科研生活,是面包牛奶,亦是理想情怀——熠熠生辉,心向往之。



校园之外:见天地,见自己

四年大学不只是长度,在这里我的人生还有被延展的宽度。

作为学生干部和社团负责人的工作,有时是喜欢真实的校园生活,有时是喜欢大学的理念与文化,有时是爱校荣校;社会实践,我们跑过万水千山,在艰苦心酸、尴尬发展里看远黛近云给人的乐观豁达;再后来,在美国的加州、宾州,在中国台湾,学校像起点、是阶梯,给予了我这些从书本中跳跃出来无限拓宽生命的真实体验。

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做访问学生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参加暑期交流项目

 在中国台湾参加两岸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




毕业去向:下一站,出发

在学校学习科研期间,有困难怎么办、被挫败又怎么办,跌跌撞撞,也有兴奋成就,我问自己体验后还喜欢做科研吗,一百倍如此的压力还能够承受吗,兜兜转转答案还是真的喜欢、真的开心,继续深造是太自然的答案。

在海外交流期间,我又深刻地体会到了出国念书不只是念书,我以为是所谓的为了深造、其实是已经分不开的人生,会有琐碎到无伤大雅、但又牵连绵密的孤独感,也会有走出舒适圈的新挑战带来的刺激感。但是我想,这四年里积攒的科研追求和勇气也不少。

我曾经被问,“what do you really want to do in the next ten years”。这也是我在四年大学里可能一直想要回答的问题。这一路上我遇到太多杰出的、优秀的前辈,他们指引、帮助、分享、鼓励和支持,他们给我不同的人生启发,我渴望成为他们、似乎也在野心勃勃总有一天超越他们。下一个十年,希望自己从事此时此刻能够带给我深沉且持久的快乐的工作,创造出有价值的、有的科学故事,也可以有能力像帮助过我的老师前辈一样在这样一个让人激动的science community中支持、鼓舞他人。

从十七岁到二十一岁,大学可以说是思考和思想观念在激荡与碰撞最猛烈的四年,上科大让我更加真实,也让我更加完整。同样,我自信在上科大这一路以来的收获和原动力让我也可以为无论在哪里都拥有且创作人生的价值。



毕业寄语

林柏霖 (物质学院助理教授) 

人的兴趣和天赋是很玄妙的东西。让兴趣和天赋合二为一是很多人一辈子孜孜以求的梦想。很高兴看到郑晓琪同学能够借助上科大优渥的学术环境,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可能开启这一梦想大门的钥匙,并因此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祝福郑晓琪同学能继续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无畏前进,青云直上,用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进一步开拓女性未来的天空。 


毕业寄语

刘海铭 (物质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研究员) 

郑晓琪同学真诚、用心、聪颖,好学志上,由衷地热爱科研,勤探究、善思考,难能可贵。在上科大这片新的沃土上,她茁壮成长,立志成才,学业和科研双丰收,满怀激情和理想启航,负笈留学。祝愿她,勇敢前行进取,放飞青春,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回报社会国家。 




供稿:郑晓琪、王康宁

编辑:王成、陈蕾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